「就喜歡一家人熱熱鬧鬧的感覺。」
芸瑜今天休假帶小寶貝回娘家走走,和媽媽聊著聊著,說起自己小時候兄弟姊妹四人的回憶點滴,媽媽突然嘴裡溜出了這句話。
意會到媽媽在問何時生下一胎,芸瑜在心裡嘀咕著,嘴上總是開玩笑回兩句:「哎呀,媽~~~~~~~,你要知道現在養小孩有多~~~辛~~~苦呀,再生下去我可能養不起啦~~~」。
回家路上,想起熱鬧成長吵吵鬧鬧的童年,芸瑜其實有點懷念;長大後現在家人感情也不錯,四兄妹住的不遠,媽媽周末一吆喝吃飯,大家總是常常回娘家聚聚,其實這種家人感情很幸福。
抱著手上快兩歲的小寶貝,芸瑜其實有想過,該添個弟弟或是妹妹了,讓大寶有個伴一起成長,不過其實自己沒避孕也快一年了,每個月小紅還是準時報到,二寶怎麼好像沒個消息呢? 記得計畫第一胎很順利。三個月就成功了XD。
搜尋了一下網路文章,發現有些人和他的狀況類似,是「第二胎難受孕」族群。芸瑜打算找時間去婦產科,安排一下今年的子宮頸抹片檢查,順便和醫師聊聊二寶的規劃,有沒有和第一胎不一樣的小細節要注意。
常常有些媽咪會發生像上述「第二胎期盼很久,但是怪怪的沒消息」小小疑惑;明明第一胎順利懷孕生完,二寶怎麼就拖拖拉拉,遲遲不出現呢?
二寶遲到症候群
姑且先幫大家這樣歸類好了(XD)
站在專業的婦產科醫師角度分析,其實第二胎遲遲不出現,很大原因是「身體不一樣」了。
頭胎懷孕與第二胎懷孕的比較
常見造成「二寶遲到」的原因
另一方面,生產後許多人開始安排減重瘦身,但是為求效果,有時會規劃極端快速的減重目標,此時若搭配不恰當的過度節食,再加上長期使用高壓塑身衣,對腹部施加產後強力局部壓迫;這種狀況沒有先適當的紓解身體代謝,和維持筋骨關節強度恢復的調理,極容易因為壓力排擠器官效應,反而成為產後子宮脫垂,以及產後長期漏尿的高危險群。
懷孕期間新陳代謝功能、內分泌和荷爾蒙同樣大起又大落,若產後發現月經週期改變,月經出血量異常,平時容易心悸、失眠、手抖,體重短時間異常上升或是持續下降,都是長期內分泌混亂的警訊,尤其是甲狀腺異常和免疫疾病,最容易影響懷孕時胚胎發育關鍵,所以有上述症狀時,不論懷孕與否,務必要回婦產科門診,完整評估身體狀況。
孕期血壓控制和血糖調控機制,懷孕生產後也持續發生變化;
大家可能都聽過妊娠高血壓、妊娠糖尿病,以及懷孕高危險的子癲前症;但是可能較少有人知道,若產後沒有持續健康飲食調理,強化體重代謝,和長期控制糖分攝取;有1~2成的婦女,在產後會變成「終身型糖尿病患者」;也可能長期血壓逐漸上升,慢性損害身體心血管功能,造成身體「走鐘」狀態。
這些孕期才出現的的糖尿病和高血壓問題,建議需要安排在「產後3~6個月,重新評估血壓血糖指數」,積極了解自身恢復狀況,避免變成長期慢性病族群。
生產完子宮傷口癒合追蹤:
例如剖腹產子宮肌肉層傷口,因生產造成的大範圍軟組織切割傷害,若有傷口癒合偏慢的體質,例如糖尿病,或是本身傷口恢復較慢,容易發炎體質,這些都可能造成子宮剖腹產傷口,產後癒合不良的結果。
最常見是「產後子宮月經出血異常,月經後半段發生持續少量出血超過7~10天」;安排超音波檢查,可發現子宮下段舊傷口開裂無法癒合;除了出血困擾,另外也有可能造成胚胎著床位置異常的狀況。
晚發型經痛:
和一般十幾歲「青少女早發型經痛」不同,20歲或30歲後才漸漸出現的晚發型經痛,往往伴隨著子宮和卵巢後續病變,需要給予長期追蹤關注及治療。
最常見的晚發型經痛來源,是「子宮內膜異位症」,子宮內膜異位症在骨盆腔產生慢性發炎的問題,累積造成子宮肌肉疼痛硬化,肌肉肥厚增生無彈性成為「子宮肌腺症」,經血量逐漸增加,擴散四周影響卵巢,開始長出疾病「巧克力囊腫」,破壞卵巢儲備量,造成AMH下降,及卵子外觀異常;
後續造成卵子細胞異常率上升、輸卵管因發炎而阻塞、子宮著床率下降,及肌腺症流產率上升的多方面問題。
上述種種因素相加相疊,
都會造成育齡女性準備後續第二胎的進度影響。
有沒有甚麼生完第一胎的
「身體警訊,是我們可以自己發現和記錄的」:
💖小叮嚀,關於第二胎的準備:
- 定期每年子宮頸抹片,維持子宮健康
- 定期子宮卵巢超音波,確認排卵功能,避免卵巢早衰窘境
- 規則健康檢查,確認母體免疫內分泌功能穩定
- 追蹤體重 維持適當BMI約20~24範圍,觀察新陳代謝速率
- 維持運動習慣 夫妻雙方皆須具備,每周至少兩次30分鐘以上流汗運動 強化心血管循環代謝功能
- 挑選健康飲食 攝取足量優質蛋白質、抗氧化食物、綜合維生素、葉酸
一起快樂迎接家中新成員
祝好孕👶👶
©馬佩君醫師,保留所有權利